世衛組織為各國提出了非常嚴格的PM2.5標準,全球大部分城市都未能達到該標準。針對發展中國家,世衛組織也制定了三個不同階段的準則值,其中第一階段為最寬的限值,新標準的PM2.5與該限值統一,而PM10此前的標準寬于第一階段目標值,新標準也將其提高,和世衛組織的第一階段限值一致。那到底PM2.5到底有哪些危害?為什么要預防?
PM2.5對人體的危害
一、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癥
研究現實,PM2.5及以下的微粒,75%在肺泡內沉積,我們可以想象,眼睛里進了沙子,眼睛會發炎。呼吸系統的深處,也是一個敏感環境,細顆粒物作為異物長期停留在呼吸系統內,同樣會讓呼吸系統發炎。
二、致病微生物、化學污染物、油煙等“搭車”進入體內致癌
除了自己干壞事,PM2.5還像一輛輛可以自由進入呼吸系統的小車,其它治病的物質如細菌、病毒,“搭車”進入呼吸系統深處,造成感染。
不要以為只要遠離大魚大肉的不良飲食吸管,就能躲開心血管疾病,細顆粒物也有很多辦法誘發心血管疾病。比如,細顆粒物可以直接進入血液,誘發血栓的形成。另一個間接的方式是,細顆粒物刺激呼吸道產生炎癥后,呼吸道釋放細胞因子引起血管損傷,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城市大氣顆粒物中的多環芳烴與居民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多環芳烴進入人體的過程中,細顆粒物扮演了順風車的角色,達其中的大多數多環芳烴吸附在顆粒物的表面,尤其是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顆粒物上,大顆粒物上的多環芳烴很少。也就是說,空氣中PM2.5越多,我們接觸致癌物多環芳烴的機會就越多。
三、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
今年的一些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殖能力正在明顯下降,環境污染被認為是罪魁禍首。
來自波西米亞北部的一項調查,對接觸高濃度PM2.5的孕婦進行了研究,發現高濃度的細顆粒污染物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
更多研究發現,大氣顆粒物的濃度與早產兒、新生兒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體重、宮內發育遲緩,以及先天性功能缺陷具有相關性。
四、PM2.5顆粒物可通過氣血交換進入血管
2009年的一項實驗采集了北京城區大氣中的PM2.5,以人肺泡上皮細胞株為模型進行毒理作用研究。在這個實驗中,以25、50、100]200微克/毫升等不同的染毒狀況進行對比發現,隨著染毒濃度的增加,PM2.5可引起這些細胞的炎性損傷。
江門市泰邦環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系江門市環保局直屬事業單位——江門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按照國家環保部環評機構脫鉤方案成功改制成立的企業,專業從事環境技術咨詢及相關工作。我司一直關注于任何環境問題,為綠色環境發展與環境研究,盡力督促社會各界人士,以減少PM2.5的產生,為祖國綠水青山做貢獻。